当前位置:福建成考网 > 网络教育 >详细内容

网络教育旅游管理专业(运动训练专业与体育教育专业)

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存在一种误区,认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高专的主要任务,而本科教学培养出的理所当然是研究型的人才。等的旅游专业,迫切需要对自己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一系列的调整。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定位策略 摘 要:旅游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而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模式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培养目标的设定只有符合产业发展的需要、学科发展的需要以及就业形势的需要,才能建立一个合理的培养目标模式。 关键词:旅游管理;培养目标;定位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28(2010)02-57-02 我国的旅游教育走过了近三十年的历程,在专业发展的同时也为旅游产业培养并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新的旅游业发展态势下,我国旅游教育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与产业需求相脱节、旅游教育相对产业发展整体呈现滞后性。旅游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专业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所实施的教育组织原则和方式。它包含了培养目标模式、课程体系模式、教学模式、教学管理模式和学生就业模式等。其中的培养目标模式起着基础性和决定性的作用,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模式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 一、培养目标定位的现状 1、培养目标单一,定位模糊 1998年教育部重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的目录中,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这是从旅游学科角度总体定位的。虽然目前各高校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都以此为出发点并根据自身情况对培养目标做出了一些相应的调整网络教育旅游管理专业,如浙江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广州大学等,但大多数院校总体上存在着定位模糊、目标单一的现状。这种定位必然导致课程设置、培养模式等的“大一统”的结果。随着旅游业的快速成熟化与国际化,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多元化、内部专业分工的精细化,试图用“高级专门人才”代替涉及多领域的人才需求也是不现实的。 2、培养层次界定不清 目前我国的旅游高等教育共分博士、硕士、本科和专科四个层次,层次的划分不应仅体现在学历意义上,更应在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得到体现。如果界定不清就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而目前的现状是:在人才的培养层次上,作为承上启下的本科阶段它与旅游管理专业大专以及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之间,层次界定不清,培养目标缺乏明确定位,导致依据培养目标而设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缺乏特色,专业不专,优势不优。各层次的培养目标只在文字表述上有些许的变化,而在教学实践中只能做到课时和科目的增减而已。 3、培养类型定位不准 旅游教育本科的培养方向应有两种主要的类型:一类是科学研究型:教学重点是掌握坚实的旅游管理基本理论,系统学习相关学科知识和科学的研究方法,了解学科发展前沿,培养学生能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为继续高层次的学历教育做准备;另一类是管理实践型:使学生在系统的学习相关旅游基本理论基础上,具备熟练的旅游管理技能,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应用型、管理型、创造型的职业经理人。

网络教育旅游管理专业

培养类型定位的分歧主要体现在对培养实践应用型人才还是培养理论研究型人才的界定。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存在一种误区,认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高专的主要任务,而本科教学培养出的理所当然是研究型的人才。与此相适应的是我国的旅游管理本科教学体系中理论课占大部分,忽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教学效果差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网络教育旅游管理专业,这一点也逐渐受到学术界的重视,相关的研究不断出现。 二、培养目标的定位策略 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其他教学环节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它决定着课程体系的设定、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调整。但它又不象课程设置、教学体系设计等那样具体、可操作性强,要使培养目标定位准确,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培养目标设定应符合产业发展的需要 旅游业已被公认为最有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把旅游产业作为发展经济的支柱产业。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取决于旅游行业的发展,人才的培养目标及教育模式取决于旅游产业的性质。 21世纪旅游产业发展的突出特点表现为:首先,发展速度快。旅游业已经超越机械制造、汽车和石油产业,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根据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2020年远景目标》,到2020年,中国海外旅游人数将超过2100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580亿美元以上。

网络教育旅游管理专业

旅游业总产出将达到2.5万亿元人民币以上,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提高到8%左右。其次,全球化。从旅游消费行为的空间跨度、旅游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到旅游相关信息的传播途径和方式无不显示出国际化的趋势。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不仅要适应国际旅游劳动力市场的竞争需要,而且要争取更多的跨国界服务份额,培养具有市场竞争意识和能够不断创新的技术应用型旅游人才。最后,产业内部分工精细化。旅游业本身就是一个覆盖面非常广泛的行业,而随着信息网络化以及电子商务等的发展,旅游消费需求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虽然在国家专业目录上只有一个旅游管理专业,但落实到用人单位就表现出不同的人才需求和标准。除了传统的饭店管理、旅行社经营管理等方向外,还衍生了许多新的行业,旅游景区管理、户外休憩管理、休闲旅游学、会展策划、旅游电子商务等都有十分迫切的需求。 2、培养目标设定应符合学科发展的需要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旅游教育和旅游学科体系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旅游学的学科地位尚不稳定,旅游学学科地位偏低。一方面应该看到我国的旅游学科起步晚,经验少,还不能形成一个成熟完整的体系,学科地位严重落后于产业地位,还需要有大量的研究型人才对其进行完善和建设。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旅游学科本身和其他基础学科不同,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必须以实践为基础。针对这种情况,一些院校在办学定位上提出了比较明确的目标,如暨南大学中旅学院的培养目标主要是面向旅游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事实上只有一少部分院校有必要也有实力开展以继续高层次教育为目的的本科教育。 1998年,教育部颁布了新修订的大学本科专业目录,将学科目录中原隶属于经济学门类的旅游经济改为旅游管理,是本科旅游教育中惟一的一个专业。随着学科归属的转变,使我国众多原来附属于外语(旅游外语) 、文史(旅游文化) 、地理(旅游地理) 以及经济(旅游经济学或旅游经济管理) 等的旅游专业,迫切需要对自己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一系列的调整。其中对培养目标的要求,除了把握旅游学科的大方向以外,还应有自己的特点,但这并不意味着人才培养的目标锁定在工商管理类人才而忽视旅游学科的综合性、边缘性、应用性,而应建立一个多元化的培养目标体系。实践证明,旅游学科的多学科、综合性的特点决定了社会对旅游人才需求的多样化以及旅游教育的综合性。 3、培养目标设定应符合就业形势的需要 人才培养就像生产产品,市场对产品的认同程度将决定生产者的生存与发展。

培养满足旅游市场需要的人才, 前提是要准确把握旅游专门人才需求的特点,设定准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旅游业发展的现实和前景来看,一方面人才的需求量继续加大,同时对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国家旅游局和国家计委共同提出的《关于发展旅游扩大就业的若干意见》,未来10年,我国旅游业要继续保持适度快于GDP的增长速度,新增就业岗位约4000万个,年均增加旅游直接就业约70万人、带动间接就业350万人左右。而这些人既要有一定的知识和能力,又要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 从我们前期对广泛市场调研的结果分析中可以看出,目前旅游企业对本科毕业生的评价普遍不高,简单说:不好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样样通,样样松;学的东西不少,但可用的东西不多,而且深度不够。二是实践能力差。从事基层业务操作,服务技能差;从事管理实践又缺乏经验。三是职业意识差。从业思想不稳定,期望值过高,不安于从事服务行业,流失率高。造成企业一方面急需大量高学历人才,另一方面又宁肯接收职高或高职高专的毕业生而不愿接收本科毕业生。这就要求我们的旅游教育由传统的以学历为主的理论化教育转变为以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 此外,随着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性研究的发展,旅游教育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保证的途径和方式问题也日益受到重视。

尤其是地方院校更应该从地区经济发展出发,培养适应地方旅游经济发展的特色人才。 参考文献: [1] 孙德彪.构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N].光明日报,1999-12-29. [2] 谭白英,毛福禄.中外旅游专业本科教学体系的比较[J] .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2001,(10). [3] 孙根年,张孝存.西方各国旅游教育的最新趋势与特征[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4,(06). [4] 蔡万坤.关于我国旅游高等教育面临问题的深层思考[J]. 旅游学刊(旅游教育增刊) ,1997. [5] 黄继元.高职院校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改革方向探讨[J].旅游学刊(旅游教育增刊),2003. 作者简介: 谷松,女,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人,佳木斯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吉林大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旅游教育、旅游企业管理、公共政策研究等; 谢维光,男,黑龙江省绥化人,佳木斯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旅游管理硕士,研究方向:旅游规划与开发等; 马云驰,女,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人,佳木斯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旅游经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