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建成考网 > 网络教育 >详细内容

在线网络教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是指)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使“网课”成为社会大众热议的高频词汇。不可否认,如今的“网课热”主要是疫情期间的应急之举,却使近两年原本渐趋平静的在线教育行业再次掀起轩然大波,互联网教育或许能以此为契机,从中觅得难得的发展机会。随着大众对互联网教育的接受度日益提高,互联网已然成为改变教育的重要力量。无论如何,互联网对教育领域是机遇而不是威胁,是重生而不是颠覆。

疫情之下,“互联网+教育”能否1+1>2?| 社会科学报

由于疫情,全国中小学和高校延迟开学,学生以“网课”形式继续学业。与“网课”相关的话题近来也备受热议。

原文 :《“互联网教育”要形神兼具》

作者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闫方洁

图片 |网络

在线网络教育

疫情之下,“互联网+教育”能否1+1>2?| 社会科学报

前不久,“钉钉”成为教育部指定的小学生网课平台,下载量突破10亿,紧接着就被对寒假上网课有微词的小学生们刷成了“一星好评”。随后,“QQ”“B站”等也纷纷入驻在线课堂。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使“网课”成为社会大众热议的高频词汇。

疫情之下,“互联网+教育”能否1+1>2?| 社会科学报

在线网络教育

不可否认,如今的“网课热”主要是疫情期间的应急之举,却使近两年原本渐趋平静的在线教育行业再次掀起轩然大波,互联网教育或许能以此为契机,从中觅得难得的发展机会。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发挥网络教育和人工智能优势在线网络教育,创新教育和学习方式,加快发展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互联网教育的优越性都毋庸置疑。

疫情之下,“互联网+教育”能否1+1>2?| 社会科学报

在线网络教育

近年来,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问世,网络公开课、在线教育平台相继涌现在线网络教育,人们得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实现优质课程资源共享。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育的有效性与公平性,促进了优质教育的均衡发展。随着大众对互联网教育的接受度日益提高,互联网已然成为改变教育的重要力量。

然而,这一切并不代表人们对互联网教育的内涵与本质已经形成了系统、成熟的认识。相反,在互联网教育领域仍然存在很多片面化、形式化的认知,导致在线教育与学习只停留在较浅的层次上,显现出很大的局限性。

疫情之下,“互联网+教育”能否1+1>2?| 社会科学报

诸如,现有的互联网教育似乎只是把原有的讲台变成了屏幕,互联网的应用仅限于传统的课件演示、网络授课、网络作业以及教育管理系统的信息化,等等。这无疑是对互联网价值的窄化。又如,通过对教育内容和教育环节的简单拆分,利用互联网为传统教育做减法,进而导致线上与线下教育的错位。殊不知,未经重构的教学设计放置在互联网上,极易导致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脱节,最终不仅不能真正发挥互联网学习的优势,反而丧失了传统教育的魅力。

疫情之下,“互联网+教育”能否1+1>2?| 社会科学报

再如,还有部分教育工作者为技术所累或被互联网绑架,为形式创新而创新,最终导致育人初心的遮蔽和教育的异化。如此种种证明,我们对互联网教育的认知与开发依旧处在浅尝辄止的初始阶段,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和可优化发展的空间。未来要促进互联网教育的长远和纵深发展,就必须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形式到本质,深化对互联网教育内涵的认识。否则,所谓的互联网教育只是披上了互联网的外衣,却未能习得互联网的精髓。

在线网络教育

要深刻理解互联网教育的内涵,厘清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它不是“教育的网络化”,也不是“线下教育的数字化”,更不是简单地把互联网套在传统教育的躯壳之上,而是教育理论和互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并以此深度重构教育要素和教育任务之间的关系。

疫情之下,“互联网+教育”能否1+1>2?| 社会科学报

其次,对于教育来说,互联网是一种技术,又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其价值还突出体现在它所蕴含的系列先进理念中。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教育是要把互联网的核心理念浇灌和渗透到教育的最深处,借用互联网思维实现对教育的整体性或部分性创新,促使教育实现质的飞跃。再次,具体到“互联网”与“教育”二者的关系上,是教育融合互联网,而不是互联网支配教育,即“育人”始终是亘古不变的核心,互联网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于构建出更高级、更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

无论如何,互联网对教育领域是机遇而不是威胁,是重生而不是颠覆。因此,我们要最大限度发挥二者叠加的正效。要实现未来互联网教育的优化发展,就必须深化对互联网教育的认识,从形式进阶到本质。在此基础上,我们要进一步厘清哪些是传统教育所必须承载的,哪些是传统教育擅长的,而哪些是传统教育的乏力点,同时要明确互联网蕴意的哪些精神和理念与教育的初衷相吻合,最终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完成内容的优化、形式的创新和教育要素的重组。

疫情之下,“互联网+教育”能否1+1>2?| 社会科学报

一言以蔽之,互联网不仅是一个平台,更是诸多新观念的孕育之地。未来的教育应该从互联网中吸取人本化、民主化、多元化、个性化、开放性、交互性等精神,用新的思维方式来重塑教学结构和教学设计,引导教育对象进行自主化学习、个性化学习,通过打造高质量、形神兼具的互联网教育,从外在与内在的双重维度加速自身的进化,为建设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