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陕西省宝鸡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立足市情,建立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全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规范行为习惯、培养道德品质,全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在2009年11月长沙召开的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经验交流会上,被表彰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近五年是宝鸡市委市政府为未成年人办实事好事最多、社会各方面对未成年人工作关心支持最大、未成年人成长环境变化最明显的五年。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运行机制逐步完善
制度机制管长远、管根本。建立科学的工作机制,是深入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必然要求。
一是逐步完善机构建设。中发[2004]8号文件下发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由5位市领导担任正副组长、26个职能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全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领导小组,专题研究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市委宣传部增设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教育科负责日常工作。全市多数县区设立专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副主任,其他区县也制定专人负责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针对净化社会文化环境这一重点工作,成立宝鸡市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工作领导小组,并建立打击黑网吧联席会议制度,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联席会议相关部门的联系人员,充实有关职能部门,明确职责,保障了未成年人德育工作有效开展。
二是科学制定规划任务。为了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做到抓长远、长远抓,我市制定下发了《宝鸡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意见》、《宝鸡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宝鸡市关于进一步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实施意见》、《宝鸡市关于加强少儿文艺创作促进宝鸡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意见》,对全市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做出全面安排。市文明办下发了《贯彻落实目标任务分工》、《关于深入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任务分工》,各县区也制定了相应的实施意见并认真抓好落实。
三是切实加强学校德育教育制度建设。全市各级教育部门、中小学校贯彻党的“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坚决扭转“重智轻德、重分轻能、重教轻育、重学轻体”现象,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每年召开专项会议,分析未成年人德育工作面临的形势,提出重点目标任务。将德育工作经费纳入教育经费预算,在重大活动开展上,全力给予支持,保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工作的开展。
四是考核评价体系形成合力。近年来宝鸡市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列入岗位目标考核内容。每年为未成年人办“十件实事”,明确牵头单位、责任单位、责任人及完成时限,各单位都高标准、高质量的完成各项任务。各有关部门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纳入部门考核内容,如文明办系统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纳入文明创建的重要内容,把它和文明县城、文明社区、文明行业、文明单位的考核相结合;教育系统每年评选“德育先进工作者”;团系统每年评选“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妇联组织把重视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作为评选“五好家庭”重要条件等,各部门的参与进一步形成了工作合力,全市逐步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贯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全过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思想道德建设的灵魂和根本。近年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首要任务,贯穿于未成年人成长成才的各个阶段,体现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各个方面。
一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贯穿学校德育教育的全过程。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改进德育教学方法,不断增强德育效果。学校根据不同年龄段未成年人的特点,确定教育教学内容。小学通过形式多样的校内外教育实践活动,着重培养学生基本的社会公德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中学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青春期教育,侧重培养学生自我锻炼、互相合作、团结进步的能力和品质。全市中小学全部开设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和政治课程,突出抓好20字的基本道德规范和“五个养成”宝鸡市民行为规范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旋律。
二是切实发挥教师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主导作用。近年,宝鸡市全力培养德艺双馨的教师队伍,开展以“内铸师魂,外塑形象”为主题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倡导“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精神。实施旨在提高教师师德素质、学历和教学业务水平的“强师兴教”工程,连续多年开展“我的教育故事”主题师德演讲比赛,每年评选师德先进工作者、师德建设先进集体、优秀班主任,全面实施班主任队伍建设计划,通过暑期集中学习、加强继续教育,着力促进教师形成良好师德,为人师表,以德育德。
三是唱响主旋律,积极开展主题实践教育活动。紧紧抓住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建国60周年、成功举办奥运会,同迎世博会、办好世园会、建党90周年等各个教育契机,开展民族精神代代传”、“形势教育大课堂”“童心向党”等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开展的“我们的节日”、“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小手拉大手、共向文明走”、少儿书信文化活动等品牌实践活动深入人心。在全市中小学校开展以“热爱生命、学会生存、了解生活”为主题的“三生”系列教育活动,通过报告、演讲、主题班队会及其广播、电视、网络、校报等多种途径和形式,激励学生实现生命价值,增强心理承受力。连续举办6届的少儿书信文化活动,以“我爱我家,快乐成长”,“我与父母交朋友”为主题,活动覆盖全市12个县(区),参赛学校达到1449所,参赛学生近50万人,共收到诗歌、散文、绘画、书法、摄影及手工艺品等参赛作品40余万篇(件),有效的促进了家长和子女的亲情沟通。市关工委、市教育局连续7年参加省上组织的少儿文学作品大赛,取得优异成绩。连续5年开展了学生日常生活“五个一”(要求学生每周为自己洗一次衣服、帮父母洗一次脚、捡拾一袋垃圾、做一件好事、写一篇日记)和文明乘车“五个一”(送一个微笑、让一个座位、扶一位老人、道一声谢谢、做一件好事)道德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增强道德意识、强化道德养成,践行道德规范、提高道德素质。
四是发挥宝鸡作为炎帝故里的优势,弘扬周礼,开展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活动。宝鸡是姜炎文化、周秦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中华文化发源地,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大力发掘周秦文化的要求,市文明办、关工委、教育局本找准切入点,在全市中小学广泛宣传开展诵读经典弘扬传统美德“弟子规进校园”活动。2009年印发了《动员“五老”在全市青少年中试行开展“诵读古今经典、弘扬传统美德”活动的意见》。2010年在眉县召开了全市“诵读经典”工作现场会暨培训会,交流了经验,岐山县雍川镇杨柳小学被全国中华文化诵读委员会授予全省唯一的“少儿中华文化诵读活动示范学校”。2010年底,市关工委和有关爱心机构已向全市未成年人捐赠《弟子规》读本80万册,基本实现了宝鸡市90万未成年人的全覆盖。同时组织全市中小学唱“孝亲敬老歌”活动,进一步培养了青少年从小知孝义、明孝道、聚孝心、铸孝魂、践孝行的优良品德,促进诵读经典活动深入开展。
办实事,扎实为未成年人解决实际问题
从2004年起,坚持每年为未成年人办10件实事,取得显著成效,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肯定和欢迎。①在重点加强德育教育的同时,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开展。截止2010年底,全市所有县(区)以上中小学均已完成心理咨询室建设工作,并实现中小学校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准入、持证上岗”。②加大对青少年活动场所建设投入。全市共投入2000多万元建起了11个室内面积在2000平方米以上的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渭滨区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被命名为全省一级校外活动中心。③切实保障困难家庭和流动人口家庭未成年子女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对农民工子女入学在接受教育、评优评先、入团入队等方面与辖区学生做到“三个一视同仁”和对学习困难者、家庭经济困难者、生活不便者给予三个特别关照,做到“进的来、留得住,学得好”,切实将“控辍保学”工作落到实处宝鸡网络教育,2008年城市三区共接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9436人,2009年共安排20525人,2010年安排21686人,较好满足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需求。④严查校车道路违章和超员、超载行为。组织专人对校车进行逐一审验登记,对达到报废年限的校车强制报废,加强学生上、放学和周末学生返家交通高峰期的道路交通管理和车辆运输安全管理,确保了学生出行安全。⑤改善山区校舍硬件设施。投资3696万元在西山修建的54所寄宿制学校普遍安装了暖炉或暖气,已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改变了西山地区一师一校现象,解决了偏远山区孩子的上学难、条件差问题。⑥全力实施“蛋奶工程”。宝鸡城乡9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生吃上了幸福早餐免费鸡蛋和牛奶,家庭经济困难的城镇学生也被纳入宝鸡蛋奶工程补助范围,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蛋奶工程”覆盖率已达22.5%;⑦全方位开展助学活动。我市从2007年出台了贫困家庭高中毕业生高等教育入学救助政策,市政府每年设立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救助考上二批本科以上院校的贫困家庭高中毕业生,该政策实施4年来,全市共有4663名贫困学生获得了市政府救助。市关工委争取全国关工委“自学助教”项目宝鸡网络教育,为权市贫困学生和品学兼优学生配备价值316万元的生活保健用品。市残联、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从2007年至今已资助156名残疾大中专学生完成了学业。
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进一步净化
净化社会文化环境直接关系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我们从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保障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高度、促进家庭安宁、社会稳定的高度,坚持一手抓整治,一手抓建设。由市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开展网吧专项整治,加强对广播电视节目的审核管理,净化荧屏声频,整治互联网、手机低俗之风和校园周边环境。截至2010年底,全市共取缔黑网吧127家,停业整顿165家,行政处罚606家,累计出动执法人员1500人次,封堵和查缴各类非法出版户3千余册,检查校园及周边各类市场主体912户,其中食品经营户604户,餐饮店186,校内食堂84户,取缔小饭桌12户。同时积极开展疏导工作,组织2130名“五老”(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网吧义务监督员”,到全市370多个网吧参与网吧管理劝导工作。邀请戒除网瘾专家陶宏开教授举办“健康上网,快乐成长”大型报告会,引导学生不进经营性网吧、不读有害读物、不看有害影视作品、不玩有害游戏。推出一批少儿文化精品,其中儿童音乐短剧《成长变奏曲》获2010年中国优秀儿童音乐剧展演最高奖—优秀剧目奖,小品《望远镜》、《当家长》获第二届陕西省小戏小品大赛创作奖,我市青年童话作家刘瑞推出新作《摇滚狼和诗歌羊》,受到一致好评。市电视台安排播出的《天才发明家》、《自古英雄出少年》、《中华美德》和《快乐星球》等弘扬主旋律的电视剧节目,受到广大青少年的喜爱。全市7个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个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物系统15所博物馆全部对未成年人免费开放。
“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初步形成
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三者必须有机结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才能事半功倍。
一是充分发挥家庭社会细胞的教育主体作用。制定《关于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网络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意见》。市妇联成立了6所市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组建了由教师、医生、律师、心理咨询师和妇联干部等组成的家庭教育志愿者队伍,促进家教工作志愿活动的规范化、专业化。建立“家长学校”1600多所,办校率达98.6%。实施“家长教育素质工程”,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法制教育都列入家长学校工作计划中,举办专家讲座和“家庭教育公益咨询会”,开展家教知识“讲百场、惠万户”活动。国内著名教育专家王再策、杨明凯、刘秀华等老师,分别在渭滨、金台、陈仓、凤翔等8个县及高新一小开展家庭教育公益讲座,已宣讲90余场,6万多家长受益。同时,在媒体开办“亲子时光”、“我家靓宝贝”等专题、专栏,全方位宣扬正确的家教方法,在教育未成年人时首先做好教育成年人的工作。
二是充分发挥社会教育平台的作用。深入开展青少年社会事务工作,加强基层社工站建设,宝鸡市青协会的社工把放学后没有大人照顾的孩子集中到青少年社区工作站,集中辅导孩子们写作业、预习功课,开办“四点半课堂”。在全省率先成立的12355青少年服务台,近年共受理涉及心理教育、困难帮扶、法律维权等各类咨询1535件,为我市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积极构建市、县、乡镇三级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网络,以“为了明天——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程”和“未成年人保护行动”为统揽,建立健全了青少年利益诉求表达机制,金台区人民法院被评为国家级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开展“一部一校”帮扶活动,宝鸡陆军预备役后勤保障旅将陈仓区周原镇东王小学作为帮扶对象,研究制定了《帮扶东王小学实施计划》,为学校配齐办公桌椅,修建了篮球场、乒乓球场,发动官兵制作了组合式健身器材,使各项设施更加完善配套。13名团以上干部与特困生结成“一帮一”助学对子。“5.12”地震发生后,市公安部门还专门组织学生开展抗震避险训练,及时进行心理疏导,确保了师生的心理健康。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大胆创新工作思路,把工作重点从流浪后的救助保护转入到流浪前的危机介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是加强宣传、加强引导,营造良好氛围。组织媒体深入基层报道未成年人德育工作的新进展新成效好经验好做法,推出了全国“抗震救灾英雄少年”王博、杨鹏及“1?27”见义勇为黄传钉等先进典型。据不完全统计,我市各媒体开办少儿栏目和节目34个,近两年来刊发相关稿件800余篇(条)。市电台在音乐广播开设少儿栏目“家有宝贝”,“成长小脚丫”,经济交通广播举办的儿童节、5?4青年节采风,“爱心送考---红飘带行动”等活动,充分利用广播在青少年中的影响,让他们在活动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电视台组织播放“关爱儿童、远离伤害”系列专题教育片,让全社会共同关注儿童安全健康教育,积极搭建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教育平台。宝鸡新闻网制作“清明祭英烈”专题网页,组织全市中小学生开展网上悼念活动,学习英雄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高尚品德。《宝鸡日报》、《市民周刊》分别开设了“法治版”和“教育校园版”两个版块。其中“法治版”主要从青少年维权方面以案说法,给予广大青少年启示;“教育校园版”围绕未成年人思想品德方面,引起社会对未成年人的关注,营造关心、关注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农村未成年人特殊群体教育管理工作不断探索创新
针对“留守孩子”远离父母,成长环境令人担忧状况,组织开展“亲情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发动全市各级“三八”红旗集体、“巾帼文明岗”、“五好文明家庭”及“三八”红旗手、女党员、女干部等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献爱心。每年“六一”节期间,组织慰问留守儿童较多的学校,送去衣服、书包、图书、学习用品等,让这些缺少亲情的孩子一样在节日里享受到关爱和快乐。市妇联争取到美国圣图慈爱协会图书项目,将价值3万余元的图书捐赠给我市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集中的渭滨区新民路小学和留守儿童较多的千阳县崔家头小学。在千阳县张家塬镇建成了全市第一所“留守儿童活动中心”,配备了图书、电教器材和文体用品等,制定了规章制度,建立了留守儿童档案。双休日定期向全镇及周边留守儿童免费开放,组织开展读书、体育比赛,健康、安全、科普教育等活动,极大的丰富了孩子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截止目前,到留守儿童活动中心参加活动的儿童达599人,受益人次618人,活动中心已成为留守儿童增长知识、结交朋友、增强体质、交流心得、充实课外生活的第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