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建成考网 > 网络教育 >详细内容

青少年网络教育(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教育)

来自国内各高校、企事业单位的专家****在论坛上发布了中国青少年网络素养研究的最新成果。教育新闻与传媒研究中心主任方增泉发布《中国青少年网络素养调查报告(2020)》报告从青少年个人能力、家庭网络素养教育、构建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的生态系统、青少年网络素养培养的社会环境四个方面,对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提出建议。

2020年12月30日,京师中国传媒智库发布第31期 《中国青少年网络素养调查报告(2020)》发布会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跨学科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大厦第一会议室举办。此次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新闻与传媒研究中心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张洪忠主持会议

此次论坛邀请了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喻国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少年法律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郭开元、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教授张艳秋、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禹建强、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刘斌、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杨斌艳、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心理咨询与服务中心副研究员夏翠翠等多位相关领域专家****参与此次论坛,北京师范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教授孙波、副教授葛凤翔也通过线上会议的方式参与讨论。来自国内各高校、企事业单位的专家****在论坛上发布了中国青少年网络素养研究的最新成果。

青少年网络素养总体得分有待进一步提高

首先,教育新闻与传媒研究中心主任方增泉发布《中国青少年网络素养调查报告(2020)》(以下简称《报告》)。为了解青少年网络素养现状,课题组从我国不同省级行政区的中学抽取样本,最终确定有效问卷4464份。《报告》将青少年网络素养分为上网注意力管理、网络信息搜索与利用、网络信息分析与评价、网络印象管理、网络安全认知和行为、网络道德认知和行为六个维度。

《报告》指出,青少年网络素养总体得分不高,平均得分为3.54分(满分5分),网络素养水平处于及格线以上,有待进一步提高。

数据显示,随着年级提升,青少年网络信息分析与评价、网络印象管理能力显著提高。且随着学习成绩的提高,青少年在上网注意力管理、网络信息搜索与利用、网络信息分析与评价和网络道德方面的素养越高。

从区域上看,东部地区青少年在网络印象管理方面表现较好,中西部地区青少年在网络信息分析与评价和网络道德方面表现较好。而生活在一线城市的青少年,在上网注意力管理、网络信息分析与评价、网络安全、网络道德方面表现较好;

从性别上看,在上网注意力管理、网络信息搜索与利用、网络印象管理、网络道德方面,女性青少年的表现优于男性,而在网络安全方面,男性青少年表现相对较好;

在家庭因素中,家庭收入、青少年与父母的亲密程度,父母干预青少年上网活动的频率、与父母讨论网络内容的频率,以及家庭氛围,都会对青少年网络素养形成影响。

在学校因素中,青少年的课程收获、与同学讨论网络内容的频率、学校移动设备管理规定、上课玩手机的频率也会对青少年的网络素养形成影响。

教育新闻与传媒研究中心主任方增泉发布《中国青少年网络素养调查报告(2020)》

“赋权”“赋能”“赋义”是青少年网络素养的核心理念

《报告》提出,“赋权”、“赋能”、“赋义”是青少年网络素养的核心理念。

“赋权”就是要积极主动而不是消极被动地进行网络保护,赋予青少年在实践中提升自我发展能力的权利,鼓励青少年去认知和接触现实世界,顺应青少年在网络世界中探索未知的天性,帮助青少年通过网络与现实世界建立与社会的联系,强调实践对认知和综合能力的提升作用。

“赋能”是一种能力构建教育,即培养青少年的上网注意力管理能力、网络信息搜索与利用能力、网络信息分析与评价能力、网络印象管理能力、网络安全保护能力、网络道德行为能力,让网络真正为青少年所用。

“赋义”,是要在更深层次上的价值和意义进行网络素养教育,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道德教育资源,使青少年能够正确认识和理解网络使用的价值和意义,把握网络伦理道德,自觉遵守网络行为规范。网络“赋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青少年网络教育,需要通过家庭、学校、企业和社会共同的氛围营造。

青少年网络素养提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报告从青少年个人能力、家庭网络素养教育、构建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的生态系统、青少年网络素养培养的社会环境四个方面青少年网络教育,对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提出建议。

论坛上,来自国内各高校与教育单位的专家****分别针对此次报告及青少年网络素养研究的最新成果发表互动演讲。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喻国明发言

喻国明教授指出,青少年如何运用网络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国家的未来。在有关青少年媒介素养的调查中,应该形成“调查+“的模式,引出更多的研究成果、社会行动模式和干预模式的尝试,比如发布针对家长行为的白皮书等。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少年法律研究所所长郭开元发言

郭开元提出,从法律角度来看,加强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是非常必要的。最新通过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和《未成年人犯罪法》也将网络素养作为非常重要的内容,将沉迷网络作为未成年人不良行为之一。同时,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在网络上接触不良信息,低龄的未成年人犯罪行为其实也与网络有很大的关系。因此,网络素养教育的开展非常有意义。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张艳秋教授发言

张艳秋教授认为,现在的研究非常宽泛,对于具体问题的反映缺乏敏感性,认为《报告》应进一步体现社会关怀,关注中国青少年媒介素养的城乡差异,以及疫情下城乡青少年的在线学习使用情况,同时增加有关风险的研究。在将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考虑结合大数据去追踪样本的社交网络轨迹。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禹建强教授发言

禹建强教授认为,虚拟世界对青少年的影响已经超过了现实世界,在虚拟世界中,青少年的情绪会发生变化。而从家长的角度来看,比较关注的是青少年的网络游戏沉迷和社交媒体沉迷情况。因此,报告应当更加面对一般读者需求,将语言通俗化,能真正的为家长所用。

刘斌教授提出,在网络使用的实践上,青少年之间本身就存在信息差。青少年对于如何正确评价网络信息和内容,以及网络信息与自己行为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缺乏具体的知识。同时,青少年在社交媒体中的信息制作和传播行为也应得到关注。

杨斌艳提出,在进行持续性研究时,通常会选择较小范围的样本,因此要考虑在小范围样本中哪些问题是真正有价值的。网络素养的概念非常宏大,我们要关注在宏大的指标下如何做出有价值的东西。同时,要实际地观察中学生网络使用的实际行为有哪些,并依此作为问卷调查指标,会使调查研究更有针对性。

夏翠翠认为,下一步研究可以针对青少年网络适应和家庭、学校进行指导性的内容建设,为青少年、家长、老师等提供提高青少年注意力和媒介素养的具体方法和行动指南。同时,可以将研究中的六个维度具体为青少年的具体能力,从不同能力的角度进行具体的培养训练方法指导。

孙波教授认为,目前,我们的学习、生活已经离不开网络。在网络社会中,不同的群体都面临着各自的问题,需要深入的研究。在技术方面,他提到,我们可以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分析技术,内置于学生的网络使用中,通过神经网络模型,在更细颗粒的层面上找到我们无法看到的影响变量,使得研究更加细化深入。

葛凤翔副教授认为,应该进一步加大数据量的采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采集数无感化的数据,减少数据的干扰和模糊。同时,需要在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建立起映射,注意指标和结论之间的相关关系。

与会嘉宾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