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关注“永大英语”!
中国文化在教材中的特点及其教学建议
栗 晨 周 琳
摘要:本研究以教材中的中国文化为研究主题。采用文本分析法,分析了北京版小学英语教材中的中外文化作为单元话题在教材中的分布和特点;将中国文化的呈现方式、文化类别进行归纳,发现北京版小学英语教材注重中国文化,并以螺旋上升的方式呈现。探讨了教师如何使用教材,并在课堂中融入中国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本研究旨在帮助教师明确文化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意义,灵活运用教材设计教学,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关键词:中国文化;教材;教学设计;文化自信
一、引言
英语教育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2017版英语课标)中指出“文化意识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跨文化认知、态度和行为取向”(教育部,2018)。英语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单向的中外文化传授,忽略了学生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认同。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学生应有鉴别优秀文化的能力,所以教师在语言教学的同时,应注意让学生意识到教材中的文化,深刻理解文化、认同文化。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重要阶段。教师在教学中,重点应放在让学生意识到文化就在身边。要培养学生坚定文化自信,使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教材是文化内容的载体。教师应认真研读教材和课标,通过教材传递文化。本研究旨在挖掘教材中的中国文化,帮助教师更好地使用教材。
二、中外文化单元话题分布及特点
本研究以北京版小学英语(一年级起点、2013版)第1至第12册为研究对象。该教材共有86个单元。其中新授单元71个,复习单元15个。笔者对教材目录中外文化单元话题分布进行统计(见表2.1)。
如表2.1所示,北京版教材中外文化单元话题分布有三个特点。首先,教材中外文化单元话题比例均衡。《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版英语课标)对文化意识的二级目标描述中指出“在学习和日常交际中,学生能初步注意到中外文化的异同”(教育部北京成人高考教材,2012)。表2.1中,有50%的单元文化话题为中国文化,有25%的文化话题为外国文化,另有25%涉及中外共同文化。编者根据课标要求,在教材编排中注意到了中外文化的异同,并使之有所体现;其次,北京版教材注重中国文化。编者在教材中加入多个中国节日。如:中国新年、劳动节、中秋节;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有关十二生肖的知识;最后,北京版教材注重与学生生活的联系。2011版英语课标提出教学中涉及到的外国文化知识应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表2.1中涉及到的外国节日为圣诞节和感恩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并且体验丰富。所以北京版教材中外文化涉及面广、话题丰富。体现了课标中对文化意识的要求。
三、中国文化的呈现与特点
2017版英语课标将文化分为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物质方面主要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等,以及相关的发明与创造;精神方面主要包括哲学、科学、教育、历史、文学、艺术,也包括价值观念、道德修养、审美情趣、社会规约和风俗习惯等”(教育部,2018)。笔者以2017版英语课标为标准,对教材中的中国文化进行归纳(见表3.1)。
如表3.1所示,北京版教材中的中国文化有三个特点。第一,教材对中国文化的呈现是一种螺旋上升的过程。中国文化逐渐加深、涉及面逐渐变广,但侧重点有所不同;第二,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各占一半。物质文化中,涉及中国传统节日最多;精神文化中,涉及中国传统故事最多;第三,主要呈现方式为显性和隐性两种方式。通过课文、故事等传递的是显性的、而插图则是以隐性方式传递中国文化。总之,北京版教材对中国文化的渗透十分重视。
四、灵活使用教材,提升文化意识
“文化学习不仅需要知识的积累。还需要深入理解其精神内涵,并将优秀文化进一步内化为个人的意识和品行。这是一个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教育部,2018)。教师教学中,需要让学生感知文化、理解文化、认同文化、弘扬文化。笔者结合2017版英语课标,针对北京版教材中的中国文化特点,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整合教材、感知文化
北京版教材涉及中国传统节日多,但教师教学时缺乏对教材的总结和整理。教材以螺旋上升的方式呈现节日,但侧重点不同。例如春节,教材在一年级以课文的方式呈现“新年快乐”这一祝福语。侧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春节时要向家人、亲戚和朋友互送祝福。三年级同样以课文方式呈现春节,但侧重点是春节的气氛。四年级和六年级的教材中,编者选取了“年”和十二生肖的故事。意在让学生了解春节的习俗。教材对于春节的呈现是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将教材整合;结合相应活动如讲故事,使学生感知节日。
教学中,受课时和教育观念影响。教师很难有时间用英语讲述传统故事。这就很难让学生感知文化。“我国许多优秀传统故事是我国文化的宝藏,但很多学生对外国的文化故事耳熟能详,而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时却感到困难,这与日常教学中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有关系”(郑爱军,2018)。六年级的课上,教师可以通过课文先讲授十二生肖的故事,然后把之前所学内容加以整合,以表演的方式把故事讲出来。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十二生肖里的十二种动物,让学生用英语讲故事。将之前所学祝福语融入表演,与此同时展示有关春节的图片。图片可以是教材中的图片,也可以是教师或学生的春节团圆照。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采用实物教学。让学生品尝春节特色美食,背景加以相关春节音乐烘托气氛。这样的课堂,首先整合了教材,其次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次让学生通过表演深刻感受了文化的魅力,使之内化于心。最后,还能做到温故知新。
2. 显隐结合、理解文化
教材是由插图、课文等内容组合而成的。教师应充分挖掘显性和隐性的文化知识,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进行人文素养的熏陶(徐红,2018)。但教学中教师却缺乏对隐性信息的挖掘并缺乏二者的结合。五年级上册第9课谈论中秋节。该课的插图配有月饼的面团、馅料、擀面杖和月饼模子。两位主人公头戴厨师帽,在成人的指导下学做月饼。人物的背后配有厨柜,里面摆设有盘子、刀、叉等餐具。该课的插图,配上单元主题“Can you tell me more about the Mid-Autumn Festival?”学生不难想到该课课文要谈论的内容就是中秋节。所以该课的插图为显性内容。再看课文,主人公“Sara”先后提问“玲玲”“月饼是什么样子的?、什么时候吃月饼?、中秋节是什么时候?和你能再告诉我更多有关中秋节的知识吗?”。另一主人公“玲玲”也先后回答了这些问题并加入了有关中秋节的介绍。这篇课文看似明了,但如果教师只是教授课文,学生学到的知识就是零散、无序的,更无法理解文化。
教师可以用提问和追问的方式将课文的隐性信息挖掘出来。课文传递了一幅隐性的思维导图。即:中秋节是什么时候?都做什么?和怎样做?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首先教师可以针对插图提问“你都看到了什么?”“这些是做什么的?”其次,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将插图信息和课文的信息结合,使学生理解文化。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整合零散信息、梳理课文内容。教师可以在黑板上以中秋节为中心,向四周发散出“what”“when”“how”等分支。也可以留白,让学生自己补充了解到的或是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思维导图因其图文并茂的特点,深受学生喜爱。而且用有条理的方式呈现所学,可以让学生对中秋节有深入系统的理解。使其学到的知识是完整、系统的,使学生建构起中秋节的框架。这样一种显隐结合的方式也能够更好地使学生理解文化。
3. 适时拓展,认同文化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很多教师在上课时局限于教材上的内容,学生能接触到的文化太少。如果教师能适当扩展一些内容,效果则会大大不同。笔者认为教材中的一些故事和“四大发明”是可以作为扩展内容介绍给学生的。例如,五年级下册教材最后有“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六年级上册教材最后有“曹冲称象”的故事。教师应结合教材加以拓展或赏析,使学生了解历史,汲取营养。每个传统故事最后都会有小问题让学生回答。比如:在“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后,教材的小问题会让学生回答司马光是如何救人的?但是很多教师仅仅是带领学生回答教材中的提问。不再进行深刻探讨或是赏析。使得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锻炼,也未能了解文化。
其实教师可以由此问题拓展,引发学生继续思考、赏析司马光的作法为什么好?司马光的机智体现在哪些方面?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古人的聪慧。又如“曹冲称象”的故事,教师可以提问:你从故事中学到了什么?或是你来说一说,这种方法好在哪?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有些学生缺乏对事物质疑、批判、评价的能力。教师应从这些提问入手,不要局限于课本。与学生深入探讨问题,启发学生思维。通过一个文化故事的思考,提高学生解决其他问题的能力,并在过程中认同文化。六年级上册第13课“Can you read and write?”环节呈现了“四大发明”的介绍。“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它为全世界的发展都作了贡献。由于是练习环节,很多教师只是机械的训练,忽略了其中的文化内涵。教师可以由此引出小组合作学习,和学生共同了解“四大发明”。学生也可以制作有关“四大发明”的海报,制作完成后,教师要给予学生交流展示的机会。要让学生在制作海报过程中体会古人的聪慧,认同本民族文化,产生民族自豪感。
4. 补充教材,弘扬文化
教材虽然是文化的载体。但现代社会发展迅速,教师应对教材进行及时的补充,并将其发扬光大。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以“What will you do in Chengdu?”为话题介绍了成都及中国其它相关景点。教材所选取内容为中国名胜之经典,呈现的多幅插图都为中国地标性建筑,有都江堰、鸟巢、颐和园、兵马俑、泰山、莫高窟、布达拉宫、万里长城。这些景点不仅是中国代表性建筑,还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蕴含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可谓经典之作。教师教学时,往往是“有什么教什么”,对于有意义的景点也不加以补充。造成学生在英语课堂只学会了英语知识,其他“无关”内容全都忽略。其实,教师在讲授这些内容时可以精心安排,使学生体会经典,并将其发扬光大。
这一单元的教学,教师可以结合教材进行相应补充。可以补充视频、音频、录像,活动上可以采取“分享会”或是“小导游”的方式进行。初学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将有关这些景点的视频播放给学生。让学生对这些景点有充分的认识。其次,在讲到某一景点时,教师可以提问“有谁去过那里?可以给大家分享一下你的经历或感受吗?”在学完该单元后,教师可以安排“小导游”的活动。学生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写一篇导游词。导游词的内容可以是教材的句子,也可以是学生基于自己的理解对教材的补充。学生可以任选教材中的景点,向班内同学做景点介绍。介绍后,教师还可以设置问答环节。最后,教师应进行评价和总结。英语的教学,教师往往将重点放在句子的对错和单词的拼写上。导游的活动,教师要将重点放在文化上,评价和总结时要思考学生的作品能否将文化发扬光大,不能一味地停留在语法和词汇的评价上。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都江堰是古人的智慧、万里长城是人们的勤劳、布达拉宫是藏人的虔诚、颐和园是皇家的气派、鸟巢是科技的成熟、莫高窟是文化的瑰宝。种种这些文化都值得当代的学生学习,值得发扬光大。所以教师的教学不能只围绕教材,不能只关注学生的语法和词汇。中国绚烂文化,教师要将其补充进教材。让学生有所体会、有所传承北京成人高考教材,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五、结语
北京版教材注重文化渗透,文化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教材以螺旋上升的方式呈现文化。教师在在教学中应认真研读课标,结合教材的特点,灵活使用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取舍、调整和补充。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注意语言的学习,更要使教材中的文化与语言有机结合,使文化自然地融入课堂,让学生感知、理解、认同、弘扬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参考文献
[1]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一年级起点)一年级上册、四年级下册、五年级上册、五年级下册、六年级上册[T]. 北京:北京出版社,2013.
[2] 教育部.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 教育部.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4] 徐红.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品格的实践与思考[J]. 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2018(3).
[5] 郑爱军. 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英语试题命制的实践[J]. 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 2018(12).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eaching Suggestions of Chinese Culture in English Textbooks
Li Chen Zhou Lin
Abstract: The theme of this study is Chinese culture in textbook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stribu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and foreign cultures as unit topics in the English textbooks of Beijing edition by using text analysis method, summarized the presentation mode and cultural categories of Chinese culture; It is found that the English textbooks of Beijing edition focuses on Chinese culture and presents it in a spiral way. To improve students' cultural awareness,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eachers use textbooks and integrate culture into the classroom.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help teachers understand the significance of cultural learning in English teaching, to design teaching plan preferably, and to cultivate students' national pride.
Key words: Chinese culture; textbook; teaching design; cultural confidence
(本文首次发表在《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19年第11期)